网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 首页 > 走进班戈

班戈县位于藏北高原那曲地区西北腹心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88°56—91°18,北纬29°55—32°15,东与那曲县为邻,西与申扎县搭界,南与拉萨市当雄县、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相邻,北接双...【更多】

班戈概况

班戈县位于藏北高原那曲地区西北腹心地带,地理坐标为东经88°56—91°18,北纬29°55—32°15,东与那曲县为邻,西与申扎县搭界,南与拉萨市当雄县、日喀则地区南木林县相邻,北接双湖区和安多县。那曲至西部四县(区)的简易公路横穿于中北部,是那曲西部的重要交通枢纽。班戈县东西跨度为364公里,南北宽350公里,全县总面积为28430平方公里(2.843万平方公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位于全县中部偏北,地处嘎东山脚下,纬度为东经90°01北纬31°23。辖4个镇6个乡,有81个行政村和5个居委会,有普保镇、佳琼镇、北拉镇、德庆镇、门当乡、马前乡、尼玛乡、新吉乡、青龙乡、保吉乡等10个乡镇。班戈县平均海拔4745米,由于群山隔断印度洋潮湿空气的进入,属高原亚寒带季风半干旱气候区,空气稀薄,昼夜温差大,气候变化无常,无绝对无霜期,年平均气温零度以下,年日照时数2900多小时,年最高气温21.9℃,最低气温-28.6℃。年降水量为289─390毫米,主要集中在6─9月份,占全年降水总量的80%。年蒸发量为1993.4─2104.1毫米,为降水量的6.9─7.3倍,年相对湿度为41%,年径流量为59.6㎜。

班戈县历史沿革



班戈,藏语意为“胸腔”(一说是“吉祥保护神”),因境内的“班戈错(湖)”而得名。清朝时期,属于西藏北方四部落中的朗如宗,归驻藏大臣管辖。1942年藏政府在那曲设立羌基总管,并将朗如宗的江龙地方划出另设江龙宗。

1956年11月,设立江龙宗办事处,隶属黑河分工委,机关设在那曲卡。1960年9月,改江龙宗为班戈县。1960年青龙县改称达木萨迦县。1964年5月,达木萨迦县、班戈县合并为班戈县。

1978年,将班戈县的色哇区及牧场大部划归双湖办事处管辖。1983年10月,国务院批复将班戈县的荣玛区和该县新建的嘎琼区划归新设立的尼玛县管辖(1993年正式设县),将班戈县的新吉尔区划归申扎县管辖(可能没有实施)。1987年,班戈县新吉区的统一乡划归申扎县。至此,形成现在的区域图形。

1996年,班戈县辖18个乡:普保乡、保吉乡、白拉乡(北拉乡)、德保乡、德庆乡、公莽乡、尕尔德乡(嘎尔德乡)、恰琼乡(佳琼乡)、岗日乡(康日乡)、玛前乡(马前乡)、门当惹孜乡(门当乡)、纳木湖乡(纳木错乡)、尼玛乡、培达乡、群学乡、青龙乡、雪如乡、新吉乡。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班戈县常住总人口32287人,其中,普保乡3221人,群学乡2669人,青龙乡1628人,尼玛乡2101人,培达乡2143人,白拉乡(北拉乡)2266人,加琼乡(佳琼乡)1815人,康日乡761人,马前乡1994人,德保乡1299人,新吉乡1711人,嘎尔德乡855人,德庆乡1413人,公莽乡1480人,门当乡2130人,雪如乡1983人,纳木错乡1081人,保吉乡1737人。

2002年,班戈县由2区,18乡,133村委会调整为4镇、6乡,5居委会、125村委会:普保镇、佳琼镇、北拉镇、德庆镇、门当乡、马前乡、青龙乡、新吉乡、保吉乡、尼玛乡。

2008年,全县面积2.83万多平方千米,人口3.70万人。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班戈县常住总人口36842人,其中,普保镇6753人,北拉镇4656人,佳琼镇2926人,德庆镇3698人,马前乡2187人,门当乡4737人,保吉乡2048人,青龙乡3792人,新吉乡3703人,尼玛乡2342人。

县区人口

截至2023年12月底,班戈县常住人口为39356人,其中,城镇人口为9250人,乡村人口为30106人。

班戈县行政区划


西藏那曲市下辖县

班戈县隶属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市,因境内的湖泊班戈错而得名,地处藏北西部,位于藏北高原的纳木错、色林错两大湖之间。东与色尼区为邻,西与申扎县搭界,南与拉萨市当雄县、日喀则市南木林县相邻,北与双湖县和安多县相接。行政区域面积30858平方千米。班戈县辖4个镇、6个乡:普保镇、北拉镇、佳琼镇、德庆镇、马前乡、门当乡、保吉乡、青龙乡、新吉乡、尼玛乡。

财政金融
    2023年底,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27386.6万元,增速10.2%,其中第一产业30484.5万元,第二产业33192.8万元,第三产业63709.3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64亿元,增速18.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551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19969元,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85.6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15.67亿元。
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634.61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133.08万元,增长35.55%;全县牲畜总头数为793518头只匹,其中:牦牛 174291头,绵羊518320只,山羊96065只,马4842匹。各类生仔畜总数为 195959头只匹,比去年同期增长9572头只匹,成活率93%。
全县牲畜出栏总头数224162头只,比去年同期增加3101头只,增长1.4%。肉类总产量8991.18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7.59 %,其中,牛肉5195.71吨,羊肉 3795.4695吨。奶类总产量7310.3吨,比去年同期下降2.44% ,其中:生牛奶4896吨,羊奶2414.3吨;毛类总产量1662.78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13% ,其中:绵羊毛产量1155.66吨,山羊绒毛125.68吨,牛毛产量222.32吨,牛绒产量159.12吨。

尼玛谐钦

“尼玛”系藏语,意为“太阳”的意思。位于那曲地区班戈县的尼玛乡,是谐钦的故乡。

历史上,那曲地区班戈县尼玛乡的青年男女有相聚跳谐钦的传统。无论是在农活结束还是逢年过节的时候,牧民们都会在辽阔草原上酣畅起舞,任由靴子在大地上敲出回声。

据相关史料记载,谐钦的表演形式极为丰富,习惯用多种肢体语言和唱腔来表现羊群吃草时的动作,并把它们比喻成花草树木等生活中常见的美好事物,使原本枯燥无味的放羊生活变得生动活泼有趣。

班戈尼玛谐钦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尼玛乡谐钦艺术十分普及,已成为那曲地区较有名气的民间艺术形式。

近年来,尼玛乡政府把民间歌舞的组织和演出,当作一项精神文明建设项目,有重点、有选择地培养骨干。创作了大量歌颂党、歌颂人民、歌颂社会主义、赞颂新生活为主要内容的文艺节目。把传统的谐钦同现实生活和现代文明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现代牧区文化形式。

纳木措位于西藏中部,是西藏第二大湖泊,也是中国第三大的咸水湖。湖面海拔4718米,形...[详情]